访谈专题

2019-09-02

【屈泉酉】徐奖记忆

屈泉酉是信息与电子学院2011级博士生,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优秀研究生标兵、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2015年获得徐特立奖学金一等奖。在2014-2015学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6篇,包括SCI检索论文3篇,EI期刊论文1篇,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3篇,其中有一篇会议论文获得当期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因为目前屈泉酉工作在国外,所以我们与他的联系和采访都是通过电话和短信进行,但即便相隔千山万水,距离丝毫没有降低屈泉酉对于采访工作的热情回应与配合。尽管工作繁忙且两国还有时差,他总会及时回复消息,采访过程中,他语气平易近人且低调谦逊,话里行间满是对母校的感恩与怀念,着实让人钦佩。

 

 

钻研精工

 

屈泉酉本科入学就读北理工信息与电子学院信息工程专业,博士期间师从盛新庆教授,研究方向是雷达目标散射特性和目标特征提取。由于所研究的方向偏向工程应用,在博士学习阶段的初期,他的论文发表过程并不顺利。然而在困难面前,他坚信“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科研过程中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终于在一次与导师的讨论过程中灵光一现,发现了研究领域中一个前人未曾研究的缺口,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完成了相关研究,其创新型研究成果包括业内国际知名刊物如IEEE Tra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上的多篇学术论文以及多项纵向课题结题软件和专利等。2015年屈泉酉荣获北理工徐特立奖学金一等奖,在采访过程中,他称徐特立奖学金“虽然不是自己获得的第一个奖学金,但绝对是自己的第一奖学金,是我在北理工所获得的最高荣誉和肯定,给我的大学生涯画上了完满的句号。”面对这份我校最高荣誉,他说:“获奖的心情是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同时对自己的自信心起着极大的激励作用。而且整个竞选过程包括最终的登台答辩充满了挑战性和竞争性,极大激发了我应对高难度工作的能力,从那以后,我都在工作中能够从容应对各种任务和挑战。”

 

笃学明理

 

科研的路或许又苦又长,但对屈泉酉来说,科研是喜欢的事,因为喜欢,所以持续求索,甘之如饴。这份热爱从学生时期一直延续至今。在择业时,屈泉酉收获了高校、工行和航天总体部三份offer,但他坚定地选择投入祖国航天事业的建设当中,并始终满怀科研热情和斗志。

 

从学生时代到投身科研,徐特立老校长的教育精神始终激励和鞭策着屈泉酉。他说:“我终身铭记徐老的教诲: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这就是我对理工精神的理解:做人做学问来不得半点的虚假,今天绕过问题不解决,自以为是,明天问题难度将加倍回来。”

 

尽管已经毕业参加工作好几年,屈泉酉对母校始终有很深的感情。他说,学校塑造了他踏实稳重、勇于争先的性格,这都源于学校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校训的启发和鼓舞。他还提到自己的导师盛新庆老师和副导师郭琨毅老师,感恩他们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诲。

 

    作为一名航天人,屈泉酉在工作岗位上最深刻的体会是“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他参与了非常多的国家级航天项目,当我们问到这些项目带给他印象深刻或者影响深远的人或事时,他分享说:“最近我在巴西参与中巴资源卫星的研制活动,恰逢中巴资源卫星合作30周年庆典,目睹了老一代资源专家的风采,感触颇深。中巴资源卫星01星是我国首颗传输型遥感卫星,目前几乎五院遥感、探月和火星的型号两总和技术骨干都源于此卫星的设计团队,有种天下武功出少林的感觉。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我航天科技集团首席电源专家韩波总师了,每次回忆起从前的岁月,韩总总是感慨:自己人生得益最多的日子就是这颗首发星那十年的研制过程,那算一段冷板凳时间,然而就是这十年,他积累了这辈子最重要的工程经验和理论功底,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不断使自己的技能精进,这样才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而非泯然众人。”具体的建议,屈泉酉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了以下三点:一.刻苦钻研,不论学习还是工作,否则做出的学问浮于表面,难以获取学界的认同。二.在找寻自己热爱的事业时,结合先验知识选择行业以后,选择能让自己能力和技能得到最优的发展的事业才是最重要的。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认知也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才慢慢形成的。三.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健康学习和工作最重要。

 

    最后,屈泉酉表达了对北京成品人和一品二品的区别母校的祝福,同时他承诺,将在未来的工作中,深入社会、立足岗位,在实践、学习和工作中感悟徐老精神,深刻体验徐老精神中手和脑并用、劳力与劳心并进的实践观,充分展现敬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不凡的成绩。以实际行动践行徐特立老先生教育思想,传承北理工的红色基因和北理工精神。祝愿学校和屈泉酉校友都能有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