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2013年本科生,就读于自动化学院,在2015-2016学年获得徐特立奖学金。
科技竞赛,展露锋芒
在本科阶段,王通参加了很多学科竞赛,在不同的竞赛中锻炼了自己不同学科领域的能力。在智能车的比赛中,主要负责写程序,独立研究线性CCD,包括赛道识别、路径规划,控制方面。在美赛中,制定模型,进行编程,完成部分论文。在电赛中,负责单片机程序设计和电路设计。
在获得比赛成绩光鲜的背后,也会有不为人知的困难与挫折。在智能车的比赛中,智能车是个竞速赛,可能是由于物理条件的限制,速度提不上去,总会遇到一个瓶颈。之后想了一些常规类的方法改进控制算法,大家一起齐心协力的克服苦难,最终决定通过改机械结构、调重心、磨轮子之类优化方案来完成优化。
谈起比赛给自己带来的收获,一方面是不断积累自己的比赛经验,扩大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从心态上来说,有比赛经验的人,更果断、更自信一些,对心理上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珍惜荣誉,砥砺前行
得到奖学金后,王通也思考了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学业成绩和竞赛方面的差别,别人的学业成绩比自己要突出,但自己在竞赛方面参加的比较多,徐特立奖学金也是在鼓励自己多参加一些课外的竞赛和知识的扩展,而不是只满足于课内的东西,同时也是对自己选择的道路的一种认可。虽然本科阶段竞赛的原理比较简单,但是一个可以关注一些前沿的学术方面的好机会,比如说现在比较火的无人车之类的感知规划控制,如果感兴趣,提前了解一下也很好。尤其是在找工作或者研究生面试的时候,如果对这个领域有一定的了解,还是会更有竞争力一点。
此外,获奖之前,王通参加竞赛基本上是处于有一些创新、做一点东西这样的一个水平。在徐特立奖学金答辩的时候,自己看到更多特别优秀的同学,在比较之中也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己所做的竞赛也只是满足于一个竞赛成绩,而别人会有一些深入的研究,对学术做出了一些贡献,别人的努力也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明德求是,勇于创新
北理人都有一种求是的精神。从跟其他学校的同学打交道的过程中,王通感觉北理的人比较实在,而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人。没有的事情,他不会说,不会去吹,就是有多少是多少,有什么是什么。
王通认为,首先是踏实肯干,他会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技术做好,以后以搞技术为主。他会追求创新,不满足于把现有的东西拿过来,会在一些现在未解决的问题上自己尝试去解决一些问题,去做一些创新,这些是从工程角度来讲的。从学术角度,虽然他本身是偏工程的,但学术方面也会努力追求创新,会用一些比较前沿的方法,比如用强化学习之类,做一些现在很多人都在研究的事情,比如复杂路口上的路径规划之类。
关于创新方面,在一年的研究生的研究中,王通做了一些对于他们实验室来说是可以称得上创新的事情。更进一步说,他做的每一步都有人做过,王通只不过是把他们应用在实验室自己的平台上。王通去实验室的时候,实验室是刚开始想做无人车,但当时只有一个人开的观光车。到了实验室之后,他首先对这个观光车进行底盘改造,接管油门刹车方向盘,之后加上自动驾驶需要的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GPS、相机等,之后又做了算法方面的研究。基本上用了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个样本出来。比如,在百度地图上点一个地方,车就会开过去。因为这个研究在他们实验室刚起步,工程任务也比较重,所以说突破性的创新不是很多,主要还是做一些工程上的任务。
始于爱好,终于达人
王通在大二的时候就参加了智能车队,从刚开始在里面搭车、调车,到后来努力去学习一些控制理论。大四的时候,比赛结束了,也是车队传承的开始,作为智能车队在良乡的负责人,他在车队里面带了下一届的学弟学妹,还有下下一届的。他每周都会去一次良乡,在那边也举办过一次比赛,还给大家买了STM32奖品,让大家早一点接触。
在担任负责人期间,王通还主动做一些创新。在良乡校区,是从他们这一届才开始用PCB板,之前一直都是用“洞洞板”,是从王通开始采用了PCB板,也带领队员们制作了红外对管的原理图以及电路板。王通带着队员们制作了一个小模块,之前他们都没有过这方面的培训,是王通做负责人时开创了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