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成品人和一品二品的区别管理与经济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她将自己人生的二十多年时光都留在了北理的校园里:1994年入学就读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毕业后又留在本校读了北理的硕博课程,2003年8月获得北京成品人和一品二品的区别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10年认定为副教授。直至今日,她的身影仍然出现在北理的校园里,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母校做着自己的贡献。
她就是高慧颖。从曾经的北理学子,到如今奋斗在北理教学科研的第一线的教师,她实现了人生的转变。对于自己,她这样说道:“我是北理培养出来的,如今又当了北理的老师,所以我要言传身教,指导我的学生保持和发扬北理工的精神,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从教育者的角度回忆获奖经历
本科阶段,高慧颖是班上的学霸,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慧颖笑着说也许因为自己是女生,所以能比男生更静得下心来学习。但她并不认为一个学生将拥有优异的成绩就可以满足了,除学习外,她还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在实践中磨练自己,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朝着综合发展的方向前。她直言,当时班上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不止她一个,能获得学校的最高荣誉徐特立奖学金不仅仅是靠自己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自己在课堂以外做的各项工作。
本科阶段,除了在班级担任班委,高慧颖还担任学院的学生会副主席,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又参与了院研究生会的工作。虽是工科学生,但高慧颖爱好写作的特点使她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生工作结合起来,当时她积极参与学院报刊的投稿、设计和出版等工作,并乐在其中。她的组织能力也正是在这些工作过程中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学生工作不仅没有影响到学业,还使自己得到了各式各样的锻炼。
如今高慧颖已是一名北理的副教授了,回忆起学生时期的这段经历,她表示自己受益匪浅,当初获得徐特立奖学金在如今看来又是另一番滋味:“那不光是对我曾经做的工作的肯定和激励,也让我开始思考学校为何要设立这个奖学金,我在当了老师后也在想要如何带动和激励自己的学生。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不光要在专业上学得比别人好,也要在做人上、在社会工作上比别人做得好。”
恩师与母校
高慧颖认为培养是综合的结果,既离不开老师们在课堂上的点滴教育,也离不开学校整体的学风塑造。谈及自己研究生阶段的老师,高慧颖随即想到了自己的导师甘仞初。甘仞初教授是信息系统领域的专家,组织过多次有影响的国际会议。正可谓严师出高徒,师从名师的高慧颖直言甘老师是一位十足的“严师”,一旦自己有做得不够完善的地方甘老师就会立即指出来,标准之高、要求之严都给高慧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导师也会给予鼓励,高慧颖认为导师对自己的教育不仅仅是在专业上,在做人做事上都是全面的培养。甘老师虽然早已退休,但如今倒过去回想,自己仍然第一个想到甘老师。
除了严师,学校大环境对高慧颖的影响也很重要,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北理的原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深深铭刻在了她的心中,这就是她心中的北理精神。她认为,团结,即是要有团队意识,是各项工作中都必不可少的品质;勤奋,即努力刻苦,这在各项军工项目的攻关上尤为重要;求实,即在学业上 、工作上不虚张,不夸大,实事求是;至于创新,她直言自己目前做得还不够好。
希望和寄语
对于目前仍在北理就读的学弟学妹们,高慧颖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与寄语:首先,对于自己的专业选择,要避免“一锤定音”式的决定,在如今学校灵活的教育环境中,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人生负责,要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对专业的爱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一旦确定了方向就要专之、学之、爱之。
其次,要充分利用大学的时光,趁着还未参与工作一定要多读书,通过阅读去了解历史、科技、文化等,在大学不仅仅要学习课堂上的知识,更要学习如何为人,要去接触各式各样的人,取长补短,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最后,一个学生应有不耻下问的精神,要主动去思考,不要被动地单方向地接受,只有多去交流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知识。
二十多年北理生活,高慧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北理,并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她与北理的这段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