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来到北京成品人和一品二品的区别,进入化工与材料学院学习。虽然这是任瑛的第二志愿,但是,在这里任瑛每学期的成绩都是第一名,毫无悬念地拿到北理工最高荣誉——徐特立奖学金。大四做毕设时逐渐了解到中科院是用计算机来做化工设计,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数学,物理,化工,计算机交叉的方向。之后,如愿进入中科院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且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
在谈到现在从事的职业的方向时,任瑛指出,在工程里,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技术。科学是比较基础的,然后发展到技术,技术就是一个应用科学,直接面向实用的。在本科期间接触到传统的化工污染严重,能耗高。大家的传统做法是一步一步做实验,直接放大。比如说一个反应中的反应器,在实验室都是小规模的,到了实际的工厂里,他的实际装备都是特别大的。目前工业界的做法是一步一步放大,从一米到十米,再到一百米,然后去找每一个设备里的最优操作参数,温度,压力,液位等等。就像炒菜,炒一小份跟等比例放大炒一大份的味道肯定是不同的,后者的味道不好。因为这样的放大是非线性的,而在化工领域的工程是不能乘以几乘以几的放大。结果发现,在每一个不同尺度的设备里边,它的最佳操作参数是不一样的。这是很多实验最后都荒废了的原因,很多设备就是因为没有找到这种最优区间而被废弃。而在后续的学习中,我们最后做到了很多过程的一步放大,中间的过程由计算机来做。这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与资源利用率,节约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任瑛在交流中提到,建议学校最晚在大三末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组。在中科院,每个想要进入中科院的学生都有几轮面试,询问除了学习成绩还有动手技能。很多学生大三大四进入实验室跟导师一起从事各方面的研究设计,一个学生是不是有探索精神,是不是有独立思维,就可以判断出来。任瑛认为,有些学生优秀与其他竞争者的地方在于你给他三个信号,他可以反馈给你十个信号。这就可以使学生在课题组内将导师的科研领域扩展开来,推着老师往前走。反而,有些学生考研分数很高,但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差。任瑛强调,当本科生在有一个比较扎实的基本功之后,就要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此时加入课题组就是很好的选择。另外,任瑛提到团队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在本科阶段能得到课题组老师的认可,需要自己积极主动地思考,可以怎样结合自己的优势,了解当前的科研形势,帮助导师往前走。
任瑛谈到在拿徐奖之前也拿过人民奖学金,希望奖学金等等。“数额上来说徐奖虽然不是最高的,但当时拿奖时都很高兴,它证明了我做的很好,我就很高兴。”作为一个具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当时任瑛把奖金拿来给家人买东西了,算是对家人的一种报答。
对于自己的恩师,让任瑛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位。在北理工就读阶段,任瑛的班主任老师是郝建薇老师,大一时老师带他们参观实验室,讲实验室的故事。沉浸在自己的科研世界里。这是郝老师带给任瑛的第一印象。“郝老师不计名利,勤奋刻苦,平易近人,非常低调。是走在大街上你根本不会注意到他的那种人。”还有一个是苏岳峰老师,是任瑛的辅导员。由于任瑛是在学生会担任学生职务,也是班干部,跟苏老师接触比较多。一直到现在,任瑛每次回到母校还会去办公室找他。任瑛提到她在苏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管理技巧即是其中一项。“一个学院有各种各样的人,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人。我从苏老师身上学到了这些事的处理技巧:灵活,这对以后的工作学习都很有用。”任瑛自豪地说道。
在大学的课余时间,任瑛参加过志愿者活动,当时的暑假每天参加培训。任瑛认为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安排更多的工作量,而效率是看自己时间是怎么利用的。最重要的是提高听课效率,当堂消化老师讲的内容。并且,任瑛强调,要注意体育健身,最好做到长期坚持。
在提及母校时,在任瑛看来校友会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校友可以为母校建设带来经济上的支持;第二,新的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到校友的公司去就业。任瑛提议,每一个北理工人毕业以后,都应当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不管以后怎样,你永远都是一个北理工人,学校都会有你的一页。”这是任瑛对北理工发自内心的认同与热爱的体现。
努力学好基础知识,尽量参与科研,学会团队合作,这是任瑛自己确确实实做到的,也是多次对本科生的提出的建议。热爱着母校的她虽然已经离开了母校,但也时时刻刻心系着母校。任瑛是每一位北理工学生值得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