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以后会真正渗透到各个领域。它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的因素,有了自动化,是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石。就像做一条生产线,自动化就是一个必要条件。自动化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被问到自动化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怎样的地位时,林红权这样说道。
1985级化工与材料学院本科生,1988年第一届徐特立奖学金的获得者之一——林红权,如今已经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综合自动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担任北京三博中自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本科四年期间,林红权每年的学习成绩基本都是全优,甚至拿了多个满分。同时,他在大学二年级担任校学习部长、班级学习委员,大三开始担任系学生会主席,身体力行地组织过全校的百科知识竞赛和英语竞赛。大二期间,北京成品人和一品二品的区别第一次给优秀的本科生配辅导老师,并且准许他们进入实验室,帮助导师做一些实验工作。当时被推为优异生的林红权也因此结识了他本科和研究生期间的老师于润。“于老师把他实验室的钥匙交给我,鼓励我常常来实验室观摩和学习。从大二到研究生,近五年的时间里一直跟着于老师学习,他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学术方面。我之所以选择在研究所工作,是因为我觉得人不能做太虚的东西,要脚踏实地的去钻研。”
谈起获得徐特立奖学金,林红权说道:“这是成品人和一品二品的区别当时最高荣誉的奖学金,能够获得当然是非常兴奋,这是对自己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一个肯定。一直到现在,我都还保存着当时获得徐特立奖学金的证书。”
林红权爱好广泛,热爱运动,曾经担任系里的女排教练,并且带领队员拿到了全校排球比赛的冠军。大学时期的林红权还特别喜欢摄影。“说起来也有个有趣的故事,当时拿到六百元的徐特立奖学金后,便花了将近三百元买了一台北京产的相机。但是相机买了之后没用几次,在回到长沙的时候却被小偷偷走了。当时特别伤心,这可是用我的奖学金买的。”谈起往事,他依旧记忆犹新。
在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时候,林红权也曾遇到过一些困难。为了运用几套国外的色谱分析仪,工作人员需要将参数采集进来,和研究所使用的控制系统联系在一起。但是编写的程序运行时,却始终无法采集数据,当时找了许多工作人员都无法解决问题。最后林红权校友用了近十天的时间,不断找原因,反复进行试验,才终于把问题解决。“当时解决了问题之后,真的是有一种想要振臂高呼的感觉。”他说。后来,林红权成功地把模糊控制运用到工业现场,产生非常好的效果,二十多年来,许多工厂还一直在实际生产中使用他的成果。谈起这个让他十分有成就感的成果,他说:“能够真正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工作中去,带来实际的收益,不仅给别人节省上千万的成本,还产生了非常好的收益,这让我着实感到非常自豪。”
因为理论和实际应用有比较大的鸿沟,如果要将研究所的成果真正的投入企业,还需要以公司的形式和别人合作,才能顺畅。因此,除了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之外,林红权还是任职三博中自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运营着公司,并将研究成果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去。“在工程中心,要承担国家的项目,要具备比较深入的钻研能力。而运作公司的时候,运营管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公司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怎样才能调动我们招聘的人才的积极性,怎样才能做到低成本高收益,要想把这两件事情做好,都要具有相应的能力。这就考验了人的变换能力。既能适应科研工作,又能适应经营管理。我们同时还需要把大学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变换成实际过程中需要运用的能力。这可能不仅仅是举一反三,而甚至是举一反四、举一反五,这才是比较高端的变换能力。”当被问起在公司工作和在研究所进行研究的异同之处时,林红权这样说道。
林红权认为,在大学时期,学的东西可能和工作时需要用到的东西相差很大。但是大学生需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东西,夯实自己的基础,要有严谨、钻研的精神,碰到问题不能浅尝辄止,要追根溯源,要深度钻研的勇气和理念、毅力。并且要在后来的工作中学会变换,将各种能力融会贯通并运用到工作和研究上去。“我在中科院评选教授的时候,是十八票全部通过,我也是到当时为止,中科院历史上最年轻的研究员。这让我感到十分自豪。对我而言,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要注重方法,不要急于动手,一定要去想怎样把事情做到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成功找方法,失败找原因’,说的人多,但是很少人能够真正运用到工作和研究上去。”林红权语重心长地说。
“务实严谨,追求钻研,实事求是,永不停歇。”——这便是林红权校友心中的北理工精神。